前段时间,#为考普通话屏蔽东北室友#的话题上了热搜。我最近也感觉到很多咨询的同学说,北方的老师普通话更标准一些不是吗?既然如此,为什么学普通话要屏蔽东北室友呢?
之前就有福原爱“整个戒指”
现在又来“为考普通话屏蔽东北室友”
东北话,或者北京话,由于它们的发音特别接近普通话
还有他十分魔性的传播效果
让很多不明所以的朋友觉得就是地道的普通话
其实,东北话,北京话不但不是标准普通话,而且,在词汇和语法上和普通话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地方。
自从很多年前赵本山的小品在春晚火爆之后,二人转、小品的盛行,再加上网络视频直播的效果。使得魔性的东北话很快被网络传播开来,被大众熟知,也成为了和川普一样让人喜闻乐见的方言。
我们在生活中,尤其是北方的同学,时不时会蹦出一句:
比如”咋整啊“,”弄啥嘞“,”干哈“等等等等。
本身东北话很有味道,读起来也很有意思。
不过,如果你想参加普通话考试,就要当心了!
特别是在第四大题命题说话中,考试是要求你自由说话三分钟,很容易在说的随意了的时候突然蹦出一句家乡话或者东北话的方言。那你在考官心中,立马就要被降档。
因为,在第四题命题说话中,考试要求考生在说话的过程中,一定要将方言与标准普通话区分开来。
△大多方言句子格式根本不符合普通话规范,直接影响你的语音面貌
那么,我们要了解一下,什么是方言,什么是普通话的表达?
首先来看看说说有哪些“假”的普通话(主要出现在命题说话当中)
需要在考试中注意的。
如果是日常生活
说几句东北话,再正常不过了。考试就不行了。
重点
*这花儿好好看啊!/标准普通话表达:这花儿多好看啊!
*冬天北方老冷。/标准普通话表达:冬天北方非常冷
*我忒紧张了!/标准普通话表达:我太紧张了。
*这朵花老香。/标准普通话表达:这朵花真香。
*这菜齁咸;这菜老咸/标准普通话表达:这菜太咸。
(有些方言使用不同于普通话的方言副词,如“好好、忒、过、老、异”等。)
*没有,他不是这样唱的/标准普通话表达:不,他不是这样唱的。
(普通话里表示否定的副词“不”,在福建等一些方言中常常说成“没、没有”)
*我的书拿给别人借走了/标准普通话表达:我的书被别人借走了。
(四川等地把“被”说成“遭”“拿给”等)
*你把钱放桌子吧!/标准普通话表达:你把钱放在桌子上吧!
*搁黑板上写字。/标准普通话表达:在黑板上写字。
(有些方言区把“在,到”说成“咧、搁、撂”等,有的干脆省掉介词,让谓语动词与后面的处所名词直接组合)
*给你留得有包子。/标准普通话表达:给你留了包子。
*今天走得有五十里路。/标准普通话表达:今天走了五十里路。
(四川、湖北等地常把“着”或“了”说成“得有”)
*妈妈在家等你着呢。/标准普通话表达:妈妈在家等着你呢。
(有的方言里把“着”放在宾语之后)
*他有读书。/标准普通话表达:他读过书。
*我有写过一篇关于妈妈的作文。/标准普通话表达:我写过一篇关于妈妈的作文。
*老师为此有表扬过我/标准普通话表达:老师为此表扬过我。
*听说玛丽亚有到过长城。/标准普通话表达:听说玛丽亚到过长城。
(熟悉港台话的人,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。在广东、福建等方言里常用“有+动词”或“有+动词+过”的格式来表示。但是在普通话里“有”字跟其他动词连用,仅限于一些来自文言的客套话,例如“有请”“有劳”等)
*姐姐看孩子的嘞。/标准普通话表达:姐姐看孩子呢。
*这是上次看的电影哇?/标准普通话表达:这是上次看的电影吧?
(表陈述语气的“呢”,内蒙古等地用“的嘞”,疑问语气词“吧”,内蒙古方言中常用“哇”)
*他们坐不?/标准普通话表达:他们坐不坐?
*屋里热啵?/标准普通话表达:屋里热不热?
(这几句话也很常见,其实它们是来自山东某些地区的方言,习惯用省略的形式表示疑问,在动词、形容词后面加上“不”构成“x不”或“xx不”的格式,“不”后面的形容词和动词一般不再出现)
*这种舞你跳得来跳不来?/标准普通话表达:这种舞你会不会跳?
*你跳得来这起舞不?/标准普通话表达:你会跳这种舞吗?
(前面两句是四川等一些方言区的句式表达:x得来x不来,x得来不,相当于普通话中的“会不会”)
*你站站好。/标准普通话表达:你站好
*我一定要弄弄清楚。/标准普通话表达:我一定要弄清楚
(句子中重复出现的动词比如“站站”“弄弄”再加上补语“好”、“清楚”,在吴方言和江淮方言中常出现)
*我唱歌好过他。/标准普通话表达:我唱歌比他好。(广西某些方言,不用“比”,而用“过”代替)
——参考自《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》·商务印书馆
如果你的命题说话分数一直不太好,除了主意下自己的发音是不是出现问题了、流畅度,语音面貌等问题外,还可以好好想想在说话时是否使用了这些“假”的普通话表达?